武昌区中南路附近的中建院小区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不仅保留了老建筑的风貌,还新增了儿童乐园和休闲广场,居民们对此赞不绝口。此次改造特别注重老年人和儿童的需求,提升了小区的生活品质。

“这次改造不仅保留了我们老居民记忆中的建筑风貌,还补充了缺失的公共活动空间。”武昌区中南路的中建院小区居民贾芳开心地指着家门口的小公园说。最近,中建院小区刚完成改造验收,看着小区充满活力的新面貌,居民们都笑开了颜。中建社区党委书记段瑶介绍,小区里住着827户居民,其中六成以上是老人,多数都超过80岁。由于小区建成时间久远,不仅路面破损严重,雨天积水也影响出行,生活功能也不足,居民们急需一个可以活动的地方。社区根据居民的意见,将小区纳入了2023年的老旧小区改造计划。
贾芳带我们参观了她家的“月亮门”,这是20世纪50年代建筑风格的代表。为了保留老建筑的风貌,施工团队采用了复杂的清水墙修复法,而不是简单的抹灰处理。他们先用打磨机打磨,人工用砂纸打磨光滑,再用钢丝刷清洁砖缝,最后涂刷三层清漆,才让红砖房显得古朴而鲜亮。
改造后的小区不仅保留了老建筑,还增加了儿童乐园和休闲广场。被四栋楼房包围的公共活动空间被大树自然分隔成两个部分,儿童乐园区铺上了橘色与蓝色相间的地垫,中间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沙池。而休闲广场区域则有一个简易舞台和一圈休闲座椅,方便老年人聚会聊天。过去杂草丛生的小树林如今成了居民们幸福的乐园。为了方便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居民,设计团队专门将单元门口的阶梯改造成缓行坡道,还在楼道间加装了可收起的爱心座椅,拓宽了主干道和其他道路,方便居民散步。
老旧小区的改造不仅是为了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安全的活动场所,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对于这些老旧小区的居民来说,改造后的变化无疑是巨大的,他们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此次改造不仅关注到了老年人的需求,也考虑到了儿童和青年人的使用习惯,这样的设计无疑是更为人性化和贴心的。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社区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居民们组成巡查队,自发维护小区环境,这种自觉的行为也体现了他们对小区的热爱和对改造成果的珍惜。
武汉市今年计划新开工23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10.9万户居民,重点关注“一老一幼”和青年人需求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市级资金奖励机制,推动居民自主改造新模式试点,实现从“政府兜底”到“政府补助”的转变。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