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城市化进程进入下半场,中国社会经济模式开始转型。城市更新成为焦点,产城结合和空间经济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重大趋势。城市更新不仅仅是
住宅和
商业的改造,更重要的是产业的发展。通过与德国城市更新模式的对比,我们可以借鉴经验,创造出更具活力的城市空间。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吴钢指出,中国的城市化正在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城镇化率已接近70%。在他看来,这标志着城市化已进入下半场,未来的发展需要关注产城结合和空间经济。产城结合是依托城市空间推动产业发展,而产业则是城市更新的核心动力。这种思路推动城市的整体更新,尤其强调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吴钢还举例说明德国莱茵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其对城市更新的深刻理解。德国的波茨坦广场以其复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的多样性成为城市更新的经典案例。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多层开发,柏林成功实现了高效的经济收入和人口集聚。这样的模式启发我们在城市更新中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更要考虑产业和空间的有机结合。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简单的改造,它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重新定义。在城市化的下半场,如何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个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吴钢分享的成功经验提醒我们,未来的城市更新需要更加注重产业与城市的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还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德国模式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特别是在制造业和职业教育方面的重视,这也是推动实业立国的重要因素。未来,如何借鉴这些国际经验,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更加适合本土发展的城市更新模式,将是我们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